“為幼兒的就是為人生的!”這是兒童文學作家金波曾說過的一句話。多年來,他一直為繁榮幼兒文學創作出版而呼吁,同時提出要重視幼兒文學理論研究。9月11日,接力出版社主辦的“邊界與特征——中國原創幼兒文學理論研討會”便是他提議舉辦的。
當前幼兒文學創作出版呈現什么特點、又面臨哪些問題?出版社應該如何提高幼兒文學出版水平?9月12日,《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就上述問題采訪了金波。
嬰幼兒文學面向0—8歲讀者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您如何劃分幼兒文學的邊界?
金波:嬰幼兒文學讀者包括學齡前和低年級即一二年級幼兒,這其中又劃分為3個年齡段:0—3歲是嬰兒文學,4—6歲是幼兒文學,7—8歲是由親子閱讀過渡到自主閱讀,現在這一年齡段的圖書通常稱為橋梁書。我認為這種分法比較科學。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幼兒文學的體裁很豐富,其中童話和兒歌發展得比較好,您認為原因是什么?對于現在非常熱門的圖畫書,您如何看待它與幼兒文學的關系?
金波:兒歌和童話發展得好,是因為它們比較符合幼兒的審美趣味和年齡及心理特征。童話是想象的藝術,孩子就愛想象。兒歌是聽覺的藝術,嬰兒都會喜歡聽有韻律的兒歌。
有不少圖畫書是適合幼兒閱讀的,但圖畫書不完全等于幼兒文學。圖畫書是圖畫和文字相融合的書,圖畫書文學語言的表達要給繪畫留出空間,甚至會犧牲一些純文學的元素,如細節描寫、心理描寫等,更多的是靠畫面去表現。因此圖畫書不是單純的繪畫,也不是單純的文學,它是藝術的圖書。用圖畫書取代語言形式的文學作品,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小讀者想象力的自由發揮和語言的表達力。
有發展但談不上快與豐富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在您看來,近些年幼兒文學創作出版呈現出哪些特點?有哪些出版社在幼兒文學出版上給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金波:這些年幼兒文學創作出版有一定的發展,具體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市場需求擴大了;二是作者隊伍比以前壯大了,作者成長得比較快;三是圖書出版數量比較多。幼兒文學發展還談不上快與豐富,比如圖書出版數量雖多,但精品佳作少見。出版社雖然重視,但出版的幼兒讀物無論內容還是裝幀,都做得不是很到位。
我認為,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和接力出版社近些年在幼兒文學出版方面一直比較注重積累,有所創新。中少總社專門成立了大低幼中心,幼兒圖書編輯專業水平較高。期發行200多萬冊的《幼兒畫報》是其出版的基礎,《幼兒畫報》做選題非常注重前期的社會調查,了解讀者的真正需求,它所推出的紅袋鼠、跳跳蛙等形象,已經成為品牌。此外,中少總社還注重幼兒文學出版創新,把重大題材通過藝術手法的創作,變成適合幼兒閱讀的內容,這是很不容易的。
接力出版社的視野比較開闊,一方面引進出版了許多優秀的國外幼兒文學圖書,如“第一次發現叢書”;另一方面,也推出了相當規模的原創幼兒文學圖書,同時對幼兒文學理論研究也比較重視。
對編輯和出版社要求更高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幼兒文學出版對于出版社和編輯的要求是不是更高?
金波:是的,相較于兒童文學,幼兒文學出版的難度更高。
兒童文學一般設計是文字加插圖,而幼兒讀物因為年齡段劃分得比較細致,制作也更為復雜,比如異型開本、圓角、鏤空、玩具書等,在工藝上要求比較高。
兒童文學階段,孩子可以自主閱讀。但幼兒讀物還需要親子閱讀,這樣閱讀方式就變得復雜了。現在雖然提倡親子閱讀,但很多家長并不知道怎么給孩子讀,最經常的操作就是讀完故事提個問題。這種閱讀方法是最初級的,甚至有的專家認為是無效的。要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就要求家長和老師首先要理解這本書。那么,如何幫助成年人理解呢,這就需要出版社在宣傳推廣上下功夫了。
從編輯角度來看,一個合格的幼兒文學圖書編輯,不僅要有文學功底,還要具備心理學、教育學、美學方面的知識。她要了解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喜歡什么樣的文學,能用什么樣的形式進行呈現。我常講,給幼兒出書,編輯從一開始就要思考如何教會成人用這本書。我們對幼兒文學圖書的要求有3點:有趣、有益、有用。前兩點不用多說,第三點“有用”不是實用價值,而是對家長和老師有用,讓他們知道以什么樣的方法給孩子們讀這本書,能讓孩子們感興趣。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您認為,目前,在幼兒文學創作出版上存在哪些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金波:一方面,一定要注重原創圖書的出版和宣傳推廣。出版界應該加大力度出版原創圖書,扶持優秀作者。現在幼兒讀物太多,哪些是原創的,哪些是整理的,家長分不清楚,出版社自己做了原創圖書,就要加大宣傳推廣力度。
另一方面,要加強幼兒文學理論研究。上世紀80年代,是幼兒文學頗為熱鬧的時期,涌現出了不少優秀的雜志、圖書,幼兒文學理論研究也如火如荼。當時中國出版協會少兒讀物工作委員會下有一個幼兒讀物研究會,還會定期推出內刊,現在搞幼兒文學理論研究的人員還覺得內刊的不少內容尤為珍貴。因此,我呼吁能夠恢復幼兒讀物研究會,為幼兒讀物創作出版交流搭建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