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2-10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2020年,蚌埠市作家協會在市文聯的正確領導下,在省作協的精心指導下,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正確導向引領,努力把黨的聲音傳遞好,把奮進力量凝聚好。協會堅持以“協調、服務”為中心,以“出作品、出人才”為工作重點,聚焦扶貧攻堅重大主題主線,帶領全市作家隊伍積極進行創作,充分發揮了文學作品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現將主要工作總結如下:
一、健全組織和制度建設
1.2020年,市作家協會現有會員276人,理事39人。本年度發展市級新會員25人,李磊、宮樺2名會員加入中國作協,馬玉章、劉小瑗、錢廣安、彭濤4名會員加入省作協。李磊成為安徽文學藝術院第六屆簽約作家。
2.協會積極做好協會的組織、發展、運作、聯絡、協調、服務等工作。堅持重大活動、重大事項集體討論決策制度,協會內重要事項堅持主席團會議討論,集體決定。全年舉行兩次主席團會議和一次理事擴大會議,對協會工作進行了研究部署和總結。
3.進一步完善了會員審批制度,嚴格規范了新會員入會的申報、審查、公示程序。在會員接納工作中,注意培養吸收年輕會員,使作家隊伍的年齡更趨年輕化。
4.建立健全協會財務管理。建立了協會賬戶,聘請了專業財務人員,制訂了協會財務管理制度。
5.完善培訓制度。利用各種培訓機會,積極推薦和組織會員參加。對45周歲以下作者的創作情況進行摸底,注重對有潛力的創作新生力量加大培養力度。主要有:中作協網絡作家在線培訓班(1—3期)、安徽文學院青年作家研修班、市文藝骨干培訓班等,共有會員17人次參加各種培訓。
6.加強宣傳工作。市作協微信公眾號和會員微信群、QQ群及時發布、傳達市文聯和省作協信息,報道本協會工作動態和會員創作成果。作協公眾號全年共發布70期,15篇被省作協公眾號采用,12篇被市文聯公眾號采用,對協會工作開展和會員宣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為重要的文學宣傳交流平臺。
二、豐富活動,搭好平臺
1.組織作家深入基層開展系列文化活動。年初開展了“2020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活動”走進高科技產業園浮法玻璃國家重點實驗室活動,組織作家深入采訪玻璃產業發展的新領域和新境界的輝煌成就,以及凱盛企業文化的建設和創新成果,同時舉行了“我和我的祖國”獲獎征文頒獎儀式。
2.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協會迅速行動,號召全體會員在不同崗位、以多種形式積極參與抗疫。協會先后發布并轉發了省作協的抗疫主題征文通知,會員積極響應,在短時間內創作出大批不同體裁的作品。協會公眾號共編輯發布專輯13期,其中蚌埠作家原創詩歌“致敬抗疫英雄主題詩歌專輯”8期,發表詩歌86首;編輯“致敬抗疫英雄”電子詩集一本,共收錄蚌埠作家62人98首詩歌作品。協會還積極組織稿件推介蚌埠作者的作品。協會還與市朗誦協會、市廣電中心等部門合作,開展“以聲馳援”的蚌埠作家原創詩歌作品朗讀活動,并通過各平臺向全社會廣泛傳播。一系列主題鮮明的文學作品起到了振奮人心、助力抗疫的良好社會效應。
3.與蚌埠日報社、安徽皖酒集團、蚌埠市攝影家協會聯辦“逆行英雄 皖美奉獻——說出您心中的英雄”創作征集活動,以文、圖、視頻等形式記錄、致敬我們身邊的英雄。活動啟動后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積極參與,本協會會員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4.為慶祝第25個“世界讀書日”,協會舉辦了“我閱讀·我見證”云讀書會活動。37名會員積極參與,以閱讀者和寫作者的雙重身份,暢談了自己在疫情期間閱讀一本書的讀后感,并分享了自己的閱讀觀。《淮河晨刊》以通版的篇幅編發了“分享閱讀,共沐書香”特輯,選發了14名會員的作品。
5.為凝聚和傳遞抗洪救災的強大正能量,奏響時代主旋律,用文學的形式充分反映抗洪救災的壯闊畫面,團結奮戰的英雄形象,克難攻堅的堅定信心,組織會員開展“大浪豐碑”2020抗洪主題詩歌創作活動。蚌埠作協公眾號推出了16名蚌埠作者的抗洪主題系列詩歌專輯兩期,為抗洪救災凝心聚力。
6.組織文藝志愿者小分隊到空軍某部隊開展送文藝到軍營活動,進行了一次新聞寫作基礎知識講座,為部隊的新聞宣傳人員的培訓提供了幫助,鞏固了軍民團結,體現了濃濃的魚水情誼。
7.與市文聯和安徽水利市政園林建設有限公司共同舉辦“水利園林杯”——“決勝小康 奮斗有我”主題文學作品征文大賽活動。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響應,共征集到稿件120件,大部分作品運用文學的形式生動展現了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這一偉大社會實踐主題,講述了各條戰線上扶貧攻堅故事,塑造了一批脫貧攻堅典型,呈現了奮斗者的精神風貌。協會還積極推介優秀征文作品在報紙專欄刊登,部分優秀作品被《中國作家》《安徽文學》《紅豆》等刊物登載。根據征文評獎細則,經征文評審委員會初審、終審,共評選出30位獲獎作者和2個獲獎組織。
8.為助力書香城市建設,協會與市文旅局、市老干部局、市圖書館聯辦了重陽聯歡暨“啟書房·綠地珠峰云書館”揭牌儀式,聯合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陣地建設做了一次有益的實踐。
9.為彰顯蚌埠文化底蘊,豐富地方文獻收藏,宣傳本土作家的優秀文學作品,協會與蚌埠市圖書館聯合舉辦了“蚌埠作家作品入館”活動,并向社會廣泛征集蚌埠作家作品。目前已征集到近百部作品。
10.縣域作協情況。懷遠縣作協編輯出版了抗疫作品集《疫戰亦詠》,收錄了47名作者的抗疫主題詩歌、散文、小說等120余篇(首),并成功舉辦禮贊英雄《疫戰亦詠》首發式暨抗疫主題詩歌朗誦會;舉辦了李云文學講座《文學創作與時代、土壤的聯體關系》;與銀河悅讀中文網聯合舉辦了銀河悅讀大禹魂分站成立暨文學傳承基地揭牌儀式。固鎮縣作協積極帶領會員開展文學創作,并密切關注縣籍在外地打工作者的創作;協會會員以賽促寫,以寫求變,創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五河縣作協創辦了《虹城文學》雜志,立足于五河,輻射三縣一市,以促進地域文學創作為宗旨,以文學性、民族性、創新性為風格,散文專號刊發了蚌埠地區30位作者的散文作品。
三、文學創作成績斐然
1.發表作品。2020年,我市會員在省級以上文學刊物發表作品192篇(截至12月15日的不完全統計),包括小說、散文、詩歌、劇本、報告文學等多種體裁,其中小說13篇,散文119篇,詩歌55首/組,劇本3部,文學評論2篇。張巖的中篇小說《追尋》《小城初雪》分別在《中國鐵路文藝》發表,李楠、張巖、丁文波的劇本《摘石榴》《浴火重生》《范高臺》先后在《中國作家》影視版發表,戚佳佳的散文《桃紅柳綠滿盈春》在《散文百家》發表,孫本召的散文《草菅》在《星火》發表,劉彬彬的散文《眼前人物三題》在《清明》增刊發表,張建忠的小說《上坡,下坡》在《短篇小說》發表,郭濤、李星濤、陳安偉、何吉發、宋在俠等創作的詩歌在《詩歌月刊》《星星·散文詩》等期刊發表,徐玉向的小說、散文和詩詞作品在《短篇小說》《散文詩世界》《中華詩詞》等刊物發表。此外,《安徽文學》《小說月刊》《短篇小說》《散文詩》《上海詩人》《駿馬》等刊物均刊登了我市作者作品。
2.獲獎情況。據不完全統計,會員全年共獲較重要獎項(市級獎另計)16個。張建忠的微型小說《耳環》分獲首屆“蓮花杯”全球華人微型小說征文大賽一等獎,2020“武陵杯”世界華語微型小說年度獎二等獎;孫子夜詩歌《仰望湖上升明月》獲香港散文詩學會和國際華文詩人協會主辦的“記住鄉愁”世界華文散文詩大賽征文銀獎;張西祥小說《白石橋上海來客》獲第十八屆中國微型小說年度獎提名,中篇小說《煉獄歌謠》獲知乎故事大賽第二季三等獎;陳銳散文《在猛洞河漂流》獲湖南省散文學會主辦的“文化生態杯”征文優秀獎。此外,在市委宣傳部“2020決勝小康,奮斗有我”征文評獎中,6個優秀作品獎均被許俊文、李磊、陳安偉、沈君、張西祥、李曉東6名會員獲得,32個入圍獎也幾乎都是協會會員。在市文聯和市作協舉辦的“水利園林杯”——“決勝小康 奮斗有我”主題文學作品征文大賽中,李楠、張巖、王禮祥、周士明、唐曉勇、肖建華、張西祥、孫敏、孫本召、陳家玉、周穎、龐貴軍等十多名會員分獲一二三等獎,戚佳佳等19名會員獲優秀作品獎。
3.出版書籍。全年出版書籍8部。其中長篇小說2部:許俊文長篇小說《紅蜻蜓、綠蟈蟈》,劉文彬長篇小說《涓涓溪流》。詩集5部:劉紀春詩集《春天的心跳》,趙洪文詩集《載著歌聲的翅膀》和《詩路花雨》,姚愛卿詩集《與風傾訴》,李志銘詩詞集《韻里乾坤》。散文集1部:侯金波散文集《青溪盡是辛夷樹》。
4.作品入選。何吉發、齊飛、劉學升、孫子夜、張義和、劉紀春、常敏、孟芹玲等65名會員作品入選《我向新中國獻首詩》《當代金融文學精選》《踏歌而行》《疫戰亦勇》《中國最美游記2020巻》《中國當代散文精選300篇》等作品集。
5.影視劇創作。據不完全統計,全年共創作影視劇文學劇本9部,在《中國作家》發表3部,李建設、李楠主創的電影《映山紅》已完成并上映,宮樺等主創的電影《雪落無聲》也已拍攝完成,丁文波主創的《小英雄雨來》動漫系列劇入選2020年度國家廣電總局重點動畫項目。
6.協會組織會員參加“最美奮斗者”、“美麗鄉村”等征文及法制文學征文、廉政題材、文明論壇等十余種征文,創作各種體裁文學作品百余篇。組織會員進行了中長篇小說創作情況的申報,9名會員共申報長篇小說創作項目6項,中篇小說創作項目3項。現已基本完成7項。
一年來,市作協的工作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距預期的工作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創作隊伍整體實力還不夠強勁,沒有形成理想的創作人才梯隊,缺乏叫得響的精品力作,發表作品的數量、質量及發表刊物檔次都有待于提高。此外,由于本年度疫情等特殊情況,加之協會無經費等因素制約,未舉辦大型文學講座及采風交流等活動。在今后工作中,我們將繼續在黨的文藝方針政策的正確指引下,把握新時代新要求,激勵新擔當新作為,切實發揮好協會的職責,在工作中找差距、補短板,不斷增強凝聚力和號召力,團結帶領作家深入生活,潛心創作,爭創精品力作,不辜負各級領導的關懷和廣大作家的期待,不辜負這片熱土和人民的熱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