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7-15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近日,我省作家吳春富創作的長篇小說《村支書》由中國言實出版社出版發行。全書共25萬字。這是作者繼長篇小說《生產隊長》《老街》之后的又一部作品。知名作家、省作協副主席、合肥市作協主席洪放題序。
浸潤靈魂的鄉土暖流
洪放
春富的文章,尤其是小說,我在他的另外兩部長篇小說《生產隊長》和《老街》的序中都說過了。一個作家,堅持現實主義傳統,扎根在他熱愛與不斷回望的生活中,他的文字,自然就有深厚的底氣,深沉的情感,深刻的反思。現在的這部《村支書》,是沿著他創作的河水一路流淌下來的。氣息是貫通的,情感是相連的,故事是互相觀照的。就連那些人物,那些場景,那些語言,也都是分不開的水流。即使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分道流淌。但它們的源頭是同一個,它們的歸宿也是同一個。
這是春富為文最大的特點,也是他最大的成功。他有他緊緊依靠著的廣袤的鄉土,有他時時依偎著的樸素的鄉親,還有他不斷走出來又走回去的綿延的傳統與文化……
《村支書》的書稿更貼近春富的生活與生存狀況。春富從前是老師,后來是鎮上的宣傳干部。他的工作主要就是面向基層,面向鄉村,因此,他寫起基層來,寫起鄉土來,得心應手。而春富這個人,有一段時間,我聽說他要從桐城飛地鱘魚調回孔城,我很替他高興。一個作家,終其一生能夠寫好故鄉那個郵票大的地方,那已經是了不得的事情。春富回到孔城,就是一次回溯。他的感覺應該更新鮮,更豐富。果然,一系列的作品,散發著熱氣,涌動出來。孔城本來就是個文脈潛蘊的地方,春富這些貼近鄉土的作品,無疑是給這文脈增添了閃亮的水滴。
鄒寶元
春富老師和我基本上是同齡人,對于他寫的鄉土題材小說,包括地方方言,我感覺很是親切。他筆下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與我年少時在江南農村的經歷相契合。本以為往事如煙,沒想到春富老師用他擅長的長焦鏡頭又把這些過往拉近了、復活了,賦予當下的鄉村以縱深感……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心就是江湖。是江湖就有風浪和湍流,也有微瀾與恬靜,在總體上維持著陰與陽的平衡。就像一個網絡社交群,里面總有這么幾號人:有大管家、有人來瘋、有萬人迷、有反對派、有隱身大佬、有吃瓜群眾;在“人設”上,有自戀型、炫耀型、思想型、幽默型、腦殘型、花癡型……春富老師筆下的瓦窯村也是一個江湖,有著自己的社會生態。像克己奉公的李先澤、心思不正的六喜、隱忍可憐的二憨、混世無腦的油子、風騷悲情的翠萍、撒潑耍橫的大虎媳婦,正直公允的村干部湘繡、小張文書、王玲……這些人物群像都刻畫得栩栩如生。農村不像行政或事業單位,進入單位要通過招考或調動,而在一個村里,你出生后遇到什么人就是什么人,這是別無選擇的。即便是這樣,只要你去“解剖麻雀”,總會發現有為公的、謀私的、本分的,乃至搗鬼的、看戲的等角色,總會有貧與富、善與惡、強與弱、精明與忠厚、清亮與糊涂等反差。俗話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反之亦然,可恨之人亦有可憐之處。對于這些,春富老師體會深刻,把握和駕馭得很好,其筆觸是愛憎分明的,更是充滿同情和悲憫的。
在一定意義上講,所有的懷念都是刻舟求劍。因為,世事推移,物是人非。但同時還有一句話,即“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其實,這前后并不矛盾,總體上社會生活是“全息”的,人性也不可能一下子“進化”到哪里去。春富老師的鄉土系列小說,為我們擷取了農村生活的“標本”,這些“標本”,可以相互映照、涵攝,能讓我們看出葉脈的貫通,以及在社會嬗變和戲劇沖突中人性的演繹和展開。故事不“故”,新聞不“新”,一切都是同構的、圓融的。從這個角度看,鄉村在物質上的脫貧和振興,我們已看到了成效,但鄉土文化的傳承轉化和“官場生態”的重塑,依然任重道遠,還需假以時日。
有人說,作家是最擅長“說謊”的人,尤其是寫長篇小說的,因為內容多為虛構。當然,這只是調侃。“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藝術真實來自生活真實,只是作家為了講好故事而做了嫁接與萃取,使場景、性格與形象更為鮮明和突出,作家筆下的“這一個”往往來自“這一類”。作家是生活的觀察者、思考者、記錄者和提煉者。置身于生活的江湖,百姓通常是“日用而不知”,其心念也是“妄想紛飛”,而作家卻要抓取和定格這些瞬間,全然不顧“人艱不拆”,以揭示“人性的光輝”,警示“人性的弱點”。因此,作家就多了一份“擔當”和“痛苦”。春富老師的小說,人物塑造是鮮活的,心理剖析是細膩的。顯然,作者是一個與生活保持距離同時又懷揣好奇的人,也是一個對人對事保持敬畏、誠意和友善的人。
農耕文明是我們的“根”,鄉愁是我們的精神“臍帶”。然而,在我的印象中,農村題材的小說,寫北方的多,而寫南方的少。就如同中小學課文,寫城市的多,寫農村的少。課文中有多少是反映農村生活的呢,又有多少是歌詠“油菜花”“棉花”的? 所以,農村的孩子學起課文來,總有些隔膜,寫作文也往往遠離自己的所見所聞。春富老師的小說,聚焦農村,關注農民,謳歌時代,激發奮斗,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很好地滿足了我們的閱讀渴求。
好的作品猶如“俄羅斯套娃”,有著多層次的結構。春富老師奉獻給我們的農村生活“標本”,是一面“多棱鏡”,值得我們去思考,去回味,去“挖呀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