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8-17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題記
此時奮筆疾書的周立波不會想到,67年后,中國作家協會組織全國各地的近百位作家來到他的故鄉,清溪村已經換了模樣——村舍儼然,道路整潔,小溪潺潺,荷葉田田。20多座“作家書屋”書香怡人,絡繹不絕的游客競相造訪這座文學的村莊,“鄧秀梅”、“亭面糊”的后代們正在創造著屬于新時代的美好生活。在這里,中國作家協會啟動了“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和“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兩項重大文學行動。他也不會想到,68年后,他的家鄉會再次熱鬧起來,中國作家協會“作家活動周”暨“益陽文學周”同期舉辦,以“做人民的學生”為主題,向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發出鮮明號召。作家們懷著“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熱情,循著前輩的足跡,像一粒粒種子,播入新時代遼闊而恢宏的生活原野,用行動、用作品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對文藝工作者的要求:“要虛心向人民學習”,“誠心誠意做人民的小學生”。
圖為周立波在清溪村與鄉親們一起勞作。 中國作協供圖
人民是生活的承載者。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置身于氣壯山河、潮涌東方的時代,中華民族這艘巨輪正穿越重重險阻,駛入更為開闊的航道,駛向更加光明的未來。錦繡的山河、燦爛的畫卷是人民繪就的。人民創造了一個個改天換地的壯舉、一個個移山倒海的奇跡。人民的夢想與追求、意志與渴望、艱辛與收獲,融匯成火熱而沸騰的生活,凝聚成了中國道路、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生活中本來就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人民、生活、文藝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文學不是空中樓閣,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人民的生活是文學的土壤和源泉,它無時無刻不在養護著文學的生命力。
一切優秀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都源于人民。“作家要做人民的學生”不是空泛的口號,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著非常具體的內容指向。
向人民學習,學習人民的偉大實踐。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遙說過:“生活在大地上這億萬平凡而偉大的人們,創造了我們的歷史,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決定著我們的現實生活和未來走向。”人民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都具體而微地結晶為時代的實踐經驗。縱觀新中國文學史,從《紅日》、《紅巖》、《紅旗譜》、《創業史》、《青春之歌》、《山鄉巨變》、《保衛延安》、《林海雪原》等紅色經典到《平凡的世界》、《人世間》,這些影響力最大、認可度最高的作品,無不是對時代生活中重大事件的反映,無不是對人民追求光明未來和美好生活的實踐經驗的記錄。人民是文學的內核與主體。無論崢嶸歲月里的金戈鐵馬,還是生產建設中的熱火朝天,抑或個人奮斗折射出的時代夢想,都不能在書齋里憑空臆想,而只能是從人民的實踐中擷取。今天,中國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人民的創造遠遠大于文學的想象。如果不向人民學習,就無法把握甚至無從知曉這些新的生活,文學也就會空泛空洞。因此,做人民的學生,就是要學習人民創造時代的偉大實踐,從中找到文學的靈感、文學的素材。在時代大潮中描摹人民的身姿,在人民實踐中辨識時代的大勢,為時代立傳賦形,完成藝術創造的升華。個人的生活是狹窄的,人民的生活才是寬闊的。個人的情感是單薄的,人民的情感才是深厚的。作家只有跟上人民的腳步去丈量時代的疆土,才能使新時代文學擁有豐富的內容、博大的樣貌、寬廣的格局。
向人民學習,學習人民的奮斗精神。文學要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必須從人民中汲取精神力量。人民在奮進途中撞出的火花、釋放的熱量,匯集起來,就是時代精神的萬丈光華。“文者,貫道之器也。”這里的“道”,是民族之信仰、時代之精神,它從來都不會憑空產生,而是由人民創造出來、深深地扎根在人民的奮斗中。時代精神不在別處,它就在人民中體現,在人民間流淌,被人民所發揚。學習人民對生活的無限熱情,學習人民的勤勞勇敢和堅韌不拔,學習人民的樂觀豁達和自強不息,學習人民重義輕利的優秀品質和無私忘我的奉獻精神,學習人民如山的胸懷和如海的深情,是作家創作的立身之本。人民是具體的,人民對時代精神的創造、傳承和詮釋,同樣是具體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內心的沖突和掙扎”。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一線戰場上,在各行各業奮發實干的崗位上,甚至在百姓每一天的尋常日子中,都寄寓著時代精神的形象。做人民的學生,就是要從人民身上領悟時代精神的要義,提煉時代精神的表達,用精神之光照亮手中的紙筆,用精神之鈣撐起作品的骨骼。
向人民學習,學習人民的藝術表達。人民既是文學表現的主體,也是文學創作的主體。人民不僅創造了歷史,創造了時代,還在生活中與時俱進地創造著嶄新的藝術形式和話語形態。趙樹理正是深切感受到人民語言的新鮮活力,被田間地頭那些“村子里講故事的好手”深深吸引,才領悟到“照著原話寫”、“以說話為基礎”的語言魅力,從而形成自成一格的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學作品。新時代的今天,各藝術門類互融互通,表現形式交叉融合,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拓寬了文藝空間,催生了形式創新。人民的表達因此變得更加生動活躍,通過彈幕、留言、短評、長論甚至圖片視頻,創造出新的聲音、新的話語。嶄新的時代語境,重新設置著我們的“詞庫”和話語形態,締造著新的文本結構和文學表達方式。在這樣新鮮而活躍的景象面前,如若自詡清高、視而不見,就無法傾聽人民的聲音,學習人民的表達。作家要守正創新,向一切正在發生的語言探索和表達實踐學習,從人民的話語創造中吸吮最新鮮的材料和養分,不斷打開文學的思路、更新文學的語言。
2023年5月27日,由中國作家協會、浙江省人民政府、杭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23中國國際網絡文學周”在杭州開幕。本次網絡文學周以“多彩亞洲 精彩世界——中國網絡文學在亞洲的傳播”為主題,旨在提升中國網絡文學國際傳播能力。圖為網絡文學產業博覽會現場展示的網絡文學及衍生產品。 新華社記者 徐昱/攝
做人民的學生,要誠懇向人民取經。人民不僅是文學作品的主角和讀者,同時也是文學創作的生力軍。《詩經》里“國風”部分的作品,多采自民間歌謠,發出了中華文明最早的詩歌之聲的,正是最普通的無名勞動者。新時代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文教育的普及、文化生活的繁盛、傳媒方式的更新,人民群眾自發寫作的意愿和能力迅速增強,新的文學群體和作者個體不斷涌現。非專業寫作者作為一種新力量,形成了新的文學增長點。外賣員飛馳間隙的詩意抒寫、快遞小哥走街串巷的職業故事、育兒嫂的人生百態等,極具特色的題材視角,真誠坦率的文字氣質,質樸無華的表達方式和對文學的赤誠熱愛,是“道之所存”,也是“師之所存”,值得作家誠懇學習。
做人民的學生,要自覺請人民閱卷。時代是出卷人,作家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人民不僅是文藝表現的主體,同時也是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優秀的作品只有被人民讀到、給人民啟迪、讓人民喜歡,才能最大程度地實現文學價值。離開人民的閱讀,作品的藝術價值將無處落腳,只有充分調動最廣大讀者的參與,文學的生命才能旺盛持久。請人民閱卷,是中國文學的優良傳統。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常將新作讀給百姓“驗收”,“白樂天每作詩,令一老嫗解之。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易之。”新時代文學要發揮凝聚人心、服務人民、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的功能,更要把人民放在心上,將人民認可作為旨歸。作家在創作過程中,要把“人民會不會喜歡”作為重要的考量和準繩,努力提升作品可讀性;創作完成后,還要主動地走近人民、擁抱人民,打通作品與讀者間的“最后一公里”,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
做人民的學生,是作家的光榮職責和使命所在,對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以堅定的人民立場為人民立言、為人民代言。堅守人民立場,意味著我們的文學創作不只是面向同行和文學圈的寫作,而要始終面向人民生活和時代發展的高天厚土。作家要為廣大的群眾代言,說出這個時代大多數人的共同心愿。只有做人民的學生,向人民學習請教,才能拓寬生活半徑,增加實踐經驗,豐富閱歷識見,延伸藝術觸角;才能讓創作牢牢扎根大地,不至于淪為孤芳自賞和一己悲歡。只有做人民的學生,關注他們的冷暖,抒寫他們的心聲,才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始終同人民站在一起,感國運之變化,發時代之先聲,真正讓自己的文學創作融入民族復興偉大實踐。
以當代之筆賡續人民的文化創造。人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者、傳承者、守護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僅蘊藏在古籍和文物中,還蘊藏在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實踐中,蘊藏在廣大人民的認同和共識中,蘊藏在代代相傳的家風中,蘊藏在百姓日用和生活習俗中。可以說,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河就流淌在人民身上。只有做人民的學生,才能更準確地領悟和體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才能將創作的根須深深扎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處。作家要在向人民學習的過程中,完成對于中國人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重新發現和確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歷史語境下重新煥發生機,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以藝術創新生動描繪人民的生活情味。藝術創新不是標新立異的文體實驗,也不是閉門造車的突發奇想,而是忠實于生活、忠誠于人民的結果。創造的根源在于現實生活的嶄新變化,人民群眾總是社會變革、生活變化最先的體察者,他們敏銳地感知大地上發生的一切。當我們虛心請教人民的收獲時,當我們滿懷激情書寫生活的新變時,當我們因為人民的悲歡而不吐不快時,也便找到了藝術創新的鑰匙。只有做人民的學生,才能發現取之不盡的創作素材,收獲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找到持續不竭的創作動力。轉益多師是吾師,只有不斷向人民學習請教,才能積蓄豐沛的情感,煥發創造的熱情,進入創作的自由境界,從清淺小溪游向汪洋大海。
以崇高境界和博大情懷贏得人民尊重。人民是作家的老師,可做一字之師,亦可做百世之師;可做藝術的老師,亦可做人生的老師。作家不是高高在上的傳道者,而要真正俯下身子,做人民的孺子牛,做人民的好學生。學習人民群眾的智慧,是一個作家的真正智慧;在人民群眾面前保持謙卑,是一個作家的深厚修養。作家要在與人民的相處中,摒棄“自以為師”和“自以為是”的傲慢,克服一己的偏見,超越個人的狹隘,正確處理個人和集體的關系,學會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從“小我”走向“大我”,從表現小情小趣走向抒寫大情大愛。要在與人民的同行中,不斷磨礪和提升自己,歷盡千帆、不墜青云,洗盡鉛華、返璞歸真。要在與人民的坦誠相見和肝膽相照中,完成靈魂的凈化和升華,錘煉高尚的人格,做德藝雙馨、受人民尊重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