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14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作品欣賞
一抹鄉愁“黃墓渡”
劉 斌
鄉愁是一條河,一條溫暖的母親河。漳河,這條魂牽夢縈的母親河承載著我多少兒時的記憶與渴望啊!
三十年來,多少次我夢回故鄉,久違的布谷鳥,黃澄澄的稻穗笑彎了腰,頭發沾滿露水的放牛娃,空氣清新的村莊,還有屋前曬稻的場基和屋后的小菜園。清晨,從繁昌擺渡到黃墓渡趕集的山里人,挑一擔茅柴到黃墓街頭,東方越來越亮,趕集的人越來越多,等賣了從山里砍的柴火,到鋪著青石板路的老街理個發,買一筒黃墓干子,再買一塊肥皂、一盒雪花膏帶回家。兒時跟著二叔開的冒著濃濃黑煙的拖拉機后面跑的我,不顧臉上被煙噴得黑乎乎,還是特別喜歡聞柴油和柴油燃燒的香味兒。跟著二叔的拖拉機到了田間,拖拉機漸次翻起的泥土發出沁人心脾的芬芳。站在水田里,肆意讓泥土從腳丫縫里冒出來。暮色四起,炊煙裊裊,村口,老槐樹下,母親踮起腳尖盼子歸的情景在腦中浮現,好像就在昨天。
黃墓,因三國名將黃蓋葬于此而得名。經過一千多年的風雨滄桑,這個幾經沉浮被歲月淹沒了輝煌的歷史名鎮,在新時代如何變了模樣?
秋分時節,走進充滿濃濃古意的“黃墓渡”。漢風古韻的門樓、三國典故的花園、八卦陣的迷宮和鋪著青石板的老街,這些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新建的建筑和修繕的老街,不僅讓歷史文化厚重的古鎮吹來文旅之風,也讓人們從它的慢生活中找尋歷史的遺跡。據史書記載,相傳三國時期吳國名將黃蓋戰死后,安葬于位于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黃墓老街東200米的王家屯村,并更名為黃墓鎮。又因漳河流經該鎮,渡口碼頭成為南北商賈交匯之地和吳軍水師駐扎重地,故稱黃墓渡。2003年,因行政區劃,黃墓成為村級名稱,一為原黃墓行政村與郭城行政村合并沿用黃墓行政村名,一為黃墓街道居委會。而黃墓街道居委會在創建美麗鄉村示范點時,古名“黃墓渡”被重新啟用,更讓這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古村莊,多了一份抹不去的鄉愁。
如今,昔日的黃墓渡開始華麗轉身。 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打造宜居環境,街道中心的桃花島公園便是美麗鄉村建設眾多亮點之一。走在公園里,小池塘如明鏡一般,這得益于街道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疏通溝渠水系,讓人居環境變得更加宜人。公園建設主題為“三國典故”,圍繞周瑜打黃蓋的故事,樹起了幾座雕塑。桃花島種植了上百顆桃樹,而今已密集成林,春天到來時,這里滿是桃花,“桃園三結義”銅像便建在此處。與桃花島緊緊相連的是“九宮八卦陣”。最中間是一方高臺,幾方墻壁上寫著與八卦有關的詩句和歷史事件,“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杜甫的《八卦陣》和《三國演義》中“陸遜營燒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陣圖”的故事,讓你走在八卦陣中,細細品味那段不尋常的歷史,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走八卦陣,賞桃花林,穿九曲橋,桃花島的景色盡收眼底。2014年,黃墓街道抓住美麗鄉村建設新契機,建設了村莊道路、公園和廣場,進行了老街立面整治、污水處理工程、雨污水工程、路燈亮化、綠化提升、停車場建設等,注重營造特色景觀和氛圍,按照“特色的黃墓、黃墓的特色”的整治要求,把美麗鄉村建設與打造“三國小鎮”、改善人居環境結合起來,大力開展農村垃圾治理、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穩步實施農村改廁工作,引導群眾轉變觀念,營造良好的村風民風,提升人居環境滿意度,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促進鄉村振興。
穿過漢風門樓,走過風情廣場,眼前就是遠近聞名的黃墓老街。老街道路整治、房屋復古維修、立面改造,都盡量保持了真實完整的鄉村原始風貌。林立的店鋪青磚黛瓦,有著歷史印記的老式木槽門,古色古香的招牌,盡其所能保存著老街的風貌。走在青石板路上,不禁讓人回想起老街的前世今生。環顧老街,開門迎客的店鋪并不多,而出售的都是手工制品和傳統小吃,盡管如此,也讓游人感到親切。“古陣法陳列館”是老街上最亮眼的“建筑”,里面陳列著古代各種各樣的兵器,展示了冷兵器時代各種陣法。《十面埋伏》音樂響起,我眼前仿佛浮現了金戈鐵馬的古代戰爭場景。而在老街的后面,便是大名鼎鼎的黃墓渡,據說三國時期周瑜曾在此屯兵點將。老街在修建時,考慮這一因素,故而根據相關記載,修復了周瑜點將臺,由古樸的青磚砌成,上面插著各色旌旗,雖然規模不大,但“遙想公瑾當年,雄姿英發,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情景好似就在眼前。來黃墓渡,當然要去看看黃蓋墓。作為縣文物保護單位的黃蓋墓已修繕一新,墓地四周郁郁蔥蔥,黃蓋生平的碑刻立在墓的一旁,讓人對其功績一目了然。這個曾任春谷長的三國名人,如果能鳥瞰今日黃墓,應該是“當驚世界殊”。黃墓渡在縣委、縣政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不僅提升黃墓的知名度,而且還著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品牌。今后,還將在壯大集體經濟上做文章,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大力建設宜居宜游的新黃墓。
離開黃墓渡的時候,已是黃昏,渡口落日余輝灑落在水面,波光粼粼,如夢如幻,那一抹鄉愁永遠留在了我的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