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3-05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崛起在分水嶺上的詩群
——肥東詩人群落現象研究
魏文文
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思想文化變革總是處于多種變革的領先地位,而文學因具有重要啟蒙作用成為現代化中國的重要推手,是最先促其萌芽和發展的動力之一。長江淮水,徽風皖韻,百年安徽新詩是安徽現代社會生活的生動見證之一,從“詩界革命”到“五四”白話新詩,從浪漫主義詩潮到現代主義詩歌的興盛,再到政治抒情詩的萌發,直至新時期朦朧詩崛起,安徽詩人無疑都參與其中,并且逐漸成長為百年中國新詩壇的生力軍,形成了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安徽“新詩現象”。肥東縣地處皖中腹地,跨越江淮之間,具有厚重的文化內蘊:千年流傳的包公文化、渡江戰役鑄就的紅色文化、僑鄉同胞催生出的僑鄉文化、江淮水系孕育的分水嶺文化以及八百里巢湖的漁民文化在肥東匯聚交織,滋養著肥東的文化發展,傳承著肥東千年文脈。肥東縣先后獲得“中國散文之鄉”“中國詩歌小鎮”“安徽詩詞之鄉”“安徽詩歌之鄉”等美譽,詩歌作為肥東重要的文化名片,承擔起傳承肥東文化、滋養城市文脈、走進大眾生活的重要使命。新世紀第二個十年以來,肥東詩人入選權威詩會、榮獲重要詩歌獎項的數量激增、民間詩刊及多種詩歌采風、詩歌志愿者活動豐富多彩,肥東詩人們正努力實現詩歌經驗的現實突圍,探索實現肥東地域文化與時代現實融合的新路徑!
肥東有千年文脈,但新世紀的肥東詩歌應該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說起,從詩人姜詩元說起。1984年9月25日《詩歌報》第一期試刊號面試,《詩歌報》誕生,改變了中國詩歌的版圖,推進了八十年詩歌走向輝煌,肥東詩人姜詩元作為初始編輯,秉承著“現代性、探索性和先鋒性”的編輯理念,在理論與批評方面獨具特色,其《現代詩與通感》等文章提出“建立以人為核心的詩歌美學思想”在當時產生了很大影響,他參與組織的“1986中國現代詩群體大展”,轟動中國詩壇,作為一面旗幟,推動了“第三代”詩人群體的形成。作為有情懷、有責任感的編輯,姜詩元通過《詩歌報》向中國詩壇推出了一批才華卓越的詩人,編輯發表了一些諸如翟永明的組詩《女人》、唐亞平的組詩《黑色沙漠》、楊黎的《冷風景》、李亞偉的《中文系》等被大眾熟知的詩歌,還整版刊出了趙瓊、島子翻譯的金斯堡的《嚎叫》完整版。在美編方面,姜詩元也有獨特的貢獻,“通過增粗的黑線條,使用具有現代感的插圖,并且自己動手創作了一系列具有現代意識的‘詩配畫’,增強了《詩歌報》的現代性、裝飾性和視覺沖擊力。”謝冕先生曾評價:“《詩歌報》推重的探索性,可以認為把握了詩歌賴以生存發展的根本原則。這一原則精神的內核,是對藝術驅動力來自不斷探索更新,以及藝術新生力量不斷向著權威和藝術定局質疑和更迭這一生態的認知。”如果說這種不斷行進的動態化詩歌觀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新詩的探索與轉型,作為編輯的肥東詩人姜詩元無疑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與姜詩元并肩戰斗的是他的同鄉肥東詩人魏克。魏克也曾擔任《詩歌報》月刊編輯,他的詩歌的別致之處是“詩配畫”。詩,是現代詩;畫,是黑白畫。詩情與畫意,相得益彰。這種極具傳統意味的創作形式,在八十年代的藍天白云下,顯得極為先鋒和前衛,引人注目。魏克也因此被邀請參加“第18屆青春詩會”。盡管后期魏克在漫畫、散文等方面的作品多于詩歌,但是詩歌創作卻未中斷,正如他曾說過的:“小說能賺稿費,還能暢銷。油畫或國畫可以出賣,能讓你過上富裕生活。唯獨詩歌無利可圖、甚至是需要為之付出的。也正因為這樣,詩歌到后來都會變成一個人的藝術理想,堅持詩歌理想也就變成了一種生活態度。”魏克是一位有理想的詩人。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迭代走來的詩人還有很多,如汪抒、許澤夫、沈光兵、蔡興樂、張道發、音嵐,墨娘、東隅、江不離等。他們四十年來筆耕不輟,定期創辦民刊、舉辦詩歌沙龍,使得詩歌的旗幟牢牢插在肥東這篇文化熱土。
詩人汪抒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發表詩歌作品,一路走來,佳作頻出,著有詩集《墮落的果子》《餐布上的魚骨架》《蒼芎下的身體》《初夏的鯨與少女》等。他的詩作收到了詩歌界普遍的贊譽,有論者曾言汪抒的詩“寫的很沉穩、不驚、冷靜,宛如自言自語”;有論者評價汪抒的詩“試圖建立起‘歷史-我-現實’三位一體的寓言體抒情。他建筑的隔世情態,具有強大的現實針對性,卻又超拔于現實的雜多與凌亂,從中追尋三維之間的普遍聯系與溝通”;也有論者提到汪抒的詩“自如駕馭極簡與極繁的兩種詩歌處理法,凸顯了他在文本嘗試上的義無反顧,以及語言操控上的圓融純熟”。我以為汪抒的詩歌更為重要的是一種根性敘述,無論他行旅到何地,無論創作內容與形式如何變化,它的根永遠緊實地扎在肥東這篇沃土,在處理自我與詩歌的經驗關系上,汪抒的語言是落到實處且真摯的。當然,汪抒的貢獻,不僅在詩歌作品,還在于他連續十六年主編詩歌民刊《抵達》,其中的堅持、韌性和熱愛,都讓人感佩。
另一位肥東詩人宇軒,本職是鄉村醫生。他在懸壺濟世的同時,從來就沒有停止用詩歌來表達他對人類靈魂世界的療愈。他著有詩集《鄉居散記》《不恨集》等。詩人李云對他的詩作特別欣賞:“宇軒正在‘是故鄉,也是世界’的肥東楊店用‘詩可以處理時代’的方式來構筑地域性寫作的世界”,對宇軒來說,“楊店村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如此豐富卻又十分偏遠和偏僻。所謂成熟就是接受現實,像果子,接受枝頭的贈別,然后義無反顧地叩響泥土中的大門”,詩人將一生手捧著“父母的策源地”——楊店村,“像捧著我在世上最小的孩子”。楊店村成為詩人宇軒的詩歌符號,鄉情、親情、性情為了破解宇軒詩歌的密碼,當然進入寫作成熟期的宇軒卻又是冷靜和低調的,他試圖遠離“標簽”與“定位”,將寫詩作為一種生活狀態,樸素地探尋著屬于楊店村的鄉居詩意。宇軒曾被評為“第二屆全國十大農民詩人”,作為魯迅文學院安徽作家班學員,中國文聯第六屆中青年文藝評論家高研班學員,斬獲首屆屈原詩歌獎。
同屬60后的肥東詩人許澤夫,不但是一位優秀的基層文學和文化活動的組織者,他組織和策劃的“愛情隧道”項目,將一段廢棄的鐵路,講出了許多美麗的故事,他還是一位優秀的非常有特色的詩人。許澤夫的創作可謂多邊開花,作為著名小說家、編劇,他的詩歌,尤其散文詩創作可謂“圣手”,著有散文詩集《牧人吟》《斷弦之韻》,詩集《深沉的男中音》《我為你歌唱》《渡江頌》等,曾榮獲第六屆“冰心散文獎”、世界華文散文詩金獎等。許澤夫的散文詩對家鄉懷著孩童對母親般的情懷,他細致的描摹家鄉的草木蟲魚,特別是憨厚的老牛,以此來表達他深沉的愛。當然,也表達了他作為一個現代知識分子曠達悠遠的處事態度。許澤夫對生活摹寫是原生態的,其詩作語言質樸,情感內斂,情感濃厚而不張揚。在《情懷》中,他寫到,“在許家嘴,你喝過誰的奶水,哪怕僅僅一口,她也是你的娘。/我喝過她的奶,不是一口,而是一年,從初乳到斷乳。”“娘輕易不開口,開口也就一個字:哞——”“我相信她是在喚我的,我相信我前世和今生的乳名就叫:哞”。語言不經修飾,卻具有強烈的畫面,力量是感人的!當然,許澤夫筆下形態各色的牛,與《祖墳地》《撈月亮》《村戲》一樣,只屬于肥東——這篇生養他的熱土!
在散文詩創作方面,張道發也是不容忽視的一位,他著有散文詩集《風吹哪頁讀哪頁》《東崗村筆記》等,曾獲“第三屆中國紅高粱詩集獎”“第四屆中國散文詩天馬獎”,作為鄉土田園的歌者與守望者,張道發將筆觸伸向皖中丘陵深處的小村莊,樹梢上的新月、木梁上的乳燕、墻角的蟲鳴、尋常日子里的露水和花草傳遞著肥東特有的鄉土、鄉情、鄉音、鄉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作者繪制的一幅幅鄉村素描是有底色的,它的底色是古樸與淡雅,深情與厚誼。另一位散文詩的積極倡導者和創作者是趙宏興。趙宏興兼有小說家、散文家和詩人的三重身份。他曾以小說和詩集兩獲安徽社科文藝獎(文學獎)、第二屆冰心散文獎、芳草文學獎。他著有詩集《身體周圍的光》、散文詩集《刃的敘說》、散文集《岸邊與案邊》,以及長篇小說《父親和他的兄弟》等。他的詩作,情感深厚,樸實,有著濃郁的分水嶺的泥土味;他的詩歌語言,善于運用散文句式,呈現豐富而復雜的客觀外物,表達綿長的情韻。趙宏興早期的詩作,就如他的筆名“紅杏”一樣,多情多汁;而他現在的詩作,則更現老辣和胸懷。
八零后的肥東詩人中陳巨飛和許俊堪為代表。陳巨飛長期居住在肥東撮鎮,臨水筑居,詩句越發的溫潤。他的詩集《湖水》《清風起》,都是受到詩壇追捧的詩集。他的詩歌如同他的人一樣,內斂、沉著。肥東的河流,村莊,湖水,以及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符號頻繁出現在他的詩歌敘述中。但陳巨飛又不是清淺的,他觸及的現實是多層次的,詩人陳先發說,是“各眼見各花的現實、從歷史中傳承的生活現實、批判的現實和語言的現實”,在現實與歷史、傳統與現代的不斷調和中,陳巨飛逐漸構筑出個人的詩寫個性與譜系。成績斐然的陳巨飛,是國內重要詩歌獎項的寵兒,十月詩歌獎,李季詩歌獎,中國青年詩人獎,安徽文學政府獎等,都一一入其壺中。許俊屬后期崛起的肥東青年詩人,著有詩集《歸羽》,童年的經驗、夢境中的長河、語言構筑的燈火、雪中即景的湖等等成為詩人書寫的對象,詩人在詩寫中愛上世間諸物,在小河的盡頭尋找童年的燈火,肥東的萬物成為詩人不竭的創作源泉。
每一位女性都是天生的詩人,每一位女性都天然地貼近大地。女詩人群體是肥東詩人群中還有一群不可忽視的靚麗風景線,墨娘、東隅、宣梅、畢娜娜、范翠紅、鄭翠霞、陳海霞、李瓊、喬璐、劉奇云、燦萍、李園園、夏紅炎、殷瑛,真是蔚為大觀。雖然他們年齡層次跨度較大,寫詩時間與實踐經歷大不相同,有些中斷寫作后再次走向詩壇,有些幾十年持續不斷寫詩,也有些年輕的九零后、零零后晚生代女詩人,但她們都是肥東這塊土地的真誠的歌詠者。“陽光聚集在樹頂/沿經絡傾瀉,潑灑在/亮黃的迎春花上,微風彌漫”,“在這樣的城市里/安詳的夜晚/與樸素的詞語擁抱在一起/遍地的狗尾巴草/在大地的稿紙邊緣瘋長”。詩人們以女性獨特的視角俯視著肥東大地、以溫柔細膩的筆觸感知肥東的鄉情、人情。近年,《新安晚報》《江淮晨報》等推出“肥東女詩人詩歌專版”,肥東女詩人正以一種集體“崛起”的態勢引起詩界廣泛的關注。當然她們的特色不僅在于女性敏銳的觀察與獨特的視角,更重要的是她們正以整體性的姿態和獨具特色的肥東地域特色、文化結構以及精神取向構筑出肥東詩歌景觀。
經過多年積淀與發展,肥東詩歌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不僅連續斬獲詩歌大獎,肥東詩人群更是入選全國“十佳詩群”,成立肥東“詩韻大地”文藝志愿服務中隊,由退休干部、公務員、鄉村醫生、中小學教師、企業員工、個體工商戶等組成的詩歌志愿者群體,以詩為媒,讓詩歌“進車間、進工地、進農戶、進地頭、進社區”,通過“辦詩歌讀本、辦詩歌講座、辦詩歌活動”讓詩歌的翅膀插滿肥東的每個角落,讓詩歌的薪火在肥東中傳承!詩歌具備天然的人民性,在詩歌的普及與傳承中,詩人們也汲取了豐厚的民間營養,創作了大量被人民群眾傳誦的詩歌作品,《新安晚報》《江淮晨報》已多期整版刊登肥東詩歌志愿者作品,志愿者的創作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升!當然,肥東詩歌創作的繁榮與發展離不開肥東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他們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以獎代補扶持文學創作,打造中國詩歌小鎮,多次舉辦“中國·曹植詩歌獎”“中華經典誦讀”“愛情隧道詩會”“七夕詩會”等活動,打造“詩歌旅游”文化名片,發展鄉村旅游;籌備、舉辦詩人采風活動、青年詩人改稿會等,積極推介肥東優秀詩歌作品;開展詩詞進校園、成立文學社團、創建校刊、培育詩歌新人,為詩歌發展積蓄了后輩力量,形成了良性循環的文學創作生態鏈。
鄉土經驗、文化傳承、時代動能,構成了新時代肥東詩歌地域經驗的重要維度,形成了時代現實與地域融合的詩歌審美空間;詩歌創作與詩歌活動、詩歌旅游與文化事業的融合發展,共同推動了肥東詩歌、肥東文化的蓬勃發展,讓千年的肥東文脈積蓄滋養著肥東詩歌的精神底色與文化品格!新時代,新征程,肥東詩歌在行動!
魏文文:安徽蒙城人,文學博士、博士后,現任安徽師范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特聘副研究員,山東大學詩學高等研究中心專聘研究員,安徽當代詩歌研究會副會長,南大核心輯刊《中國詩學研究》編輯,國際刊物《中文學刊》(澳)特約編輯,主要研究方向為新詩批評、詩歌敘述學、交叉詩學。曾在《南方文壇》《當代作家評論》《人民日報》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主持與參研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4項,參編《大學語文》《中國詩歌地理》(安徽卷)等圖書4部。
轉自:散文之鄉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