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3-27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喜報
阮德勝長篇兒童小說《額爾齊斯河少年》獲首屆“金帆獎”一等獎
(作者在額爾齊斯河岸)
日前,首屆“觀海杯”青島網絡文學大賽揭曉,我省作家阮德勝的長篇兒童小說《額爾齊斯河少年》斬獲唯一的“金帆獎”一等獎。
本次大賽以“挖掘優秀作者,創作時代精品”為主題,由中共青島市委宣傳部指導,青島市文聯、青島日報社(集團)主辦,觀海新聞、青島市自媒體協會承辦,面向全國征集網絡文學作品。旨在通過大賽,挖掘、集聚全國網絡文學創作人才,助力文藝精品創作,打造全新城市文化IP,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大賽設置系列“金帆獎”: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5名、網絡人氣獎2名。
《額爾齊斯河少年》簡介
《額爾齊斯河少年》是文化潤疆:2023“名家寫新疆”的主題之作,是一部書寫維吾爾族少年的“成長”之作。約7.8萬字。
上世紀四十年代,主人公沙迪克江·沙吾提與父母家人生活在北疆額爾齊斯河流經的可可托海,原本過著單純快樂充滿溫情的生活,不料禍從天降,父親為救前來采挖稀有金屬礦石的俄羅斯專家而猝死,逼得年僅十四的少年頃刻間成長。小說僅用了“兩年”的“成長時間”,通過人與自然、人與真情、人與戰爭、人與世界的多層書寫,以及邊疆與境外、傳統與現代、當下與未來、物質與精神、救贖與新生、轉變與初心等多種思考,鋪陳了少年沙迪克江·沙吾提面對至親離去的傷痛與堅持、經歷與兩種狼的和諧與抗爭、接受家里老馬老去與死亡、認識民族之間的共同與差異、理解外國采礦專家的偏狹與正義、知曉二戰后核戰略的現實與展望、懂得稀有礦石的國家使命與擔當……從阿爾泰由東向西流到北冰洋的國際河流“額爾齊斯河”見證了少年的成長變化;歲歲枯榮的可可托海目睹了他與絕世之寶 “額爾齊斯石”之間的血雨風霜。個人、民族、國家以及人類共同體的命運,如此緊密地糾纏在少年和他所獨有的寶石身上,而新中國、新時代、新的一切已經在召喚這個脫盡少年氣的新青年。
《額爾齊斯河少年》節選
1
阿爾泰山脈的額爾齊斯河失聲了。老天僅用了三個晝夜。
史無前例的暴雪,來到額爾齊斯河流經的可可托海——一個天賜阿爾泰的小盆地,富饒而熱鬧,有天天笑呵呵永往直前的額爾齊斯河河水,有與河水相生相伴合唱著的白樺林,有緊跟著草原季節奔跑的羊群,有為俄羅斯人運送礦石的人聲和馬聲,還有隨時隨地的歌聲,維吾爾族的、哈薩克族的、蒙古族的、漢族的……后來加進來的俄羅斯人的聲音也好聽,特別是那位金發藍眼、豐腴高挑的女護士和她的手風琴。
然而——
額爾齊斯河凍了!歷史都不相信,來自準噶爾語的河名,意在“河流湍急”,它卻凍得很干脆。其他的地方不清楚,大木橋上下,一凍到底。大木橋是俄羅斯人來了之后修建的,主要用于運送礦石下河。來年開春,河床上很多被凍過的鵝卵石,輕輕一踢像馬糞一樣,碎得稀巴爛。
骨子里浸洇著額爾齊斯河冷烈氣質的白樺林,成片成簇,起先還硬挺著,折,折得有聲,倒,倒得有形,不久被更猛的暴雪捋得仿佛成了打礦的鋼釬,努力地直立在河的兩岸,它們不怕,有著額爾齊斯河,一定會東山再起。
可可托海鐵買克村二十一戶人家,往日抬眼能看到阿爾泰山南坡上來來回回拉礦石的人與馬,以及村上孩童經常遠遠地在辯認自家馬匹和父親或兄長身影的爭吵。兩天前,大雪封山了,山上運礦石的應該都避進了礦洞里,山下的羊入圈了,人也被圈在屋子里。
一條活蹦亂跳的額爾齊斯河,寂靜了;一個生機盎然的可可托海,寂靜了。
因此,沙迪克江·沙吾提見到父親沙吾提·謝木謝爾躺在自己親手制作的馬爬犁被拉回來的時候,沒有哭,而是撲上去緊緊地抱住已經啞了嗓子、渾身顫抖的母親瑪依努爾。
沙迪克江·沙吾提不到十四歲。遺傳了父親維吾爾族和母親哈薩克族的優質血統,一頭略顯金黃的細發自然曲卷,膚色有著女孩般的白晰與清亮,幾粒淺黃的雀斑撒在鼻翼兩側,身材在同齡人當中的高度與壯度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他的言與行是這個歲數孩子該有的樣子,很得鐵買克村人的喜歡。
母親在噩耗與現實突然同時堵上門來的時候,她僅僅長嚎了一聲:“沙吾提——”便破了嗓子,半年后稍有恢復,她引以自豪的《天鵝之歌》再也唱不出聲調了,這可是她們哈薩克族民間音樂幾近失傳的“闊恩爾”之一啊。
盡管沙迪克江·沙吾提在額爾齊斯河上與本村經常一起玩耍又經常干仗的同伴吐爾迪·托合提,還有其他村的兩個少年在“打冰飄”——在冰面上,用你的石子打我的石子,再用我的石子打你的石子,最終看誰打得準、打得遠以決勝負的游戲——額爾齊斯河結冰,百年不遇,他們豈能錯過。這次用的并不是石子,額爾齊斯河從來不缺石子,大大小小鵝卵石鋪滿河床和兩岸,如今全都凍在大地上,他們用的是自家的玉米棒子。眼看就要勝利了。
盡管沙迪克江·沙吾提聽到母親的長嚎是他的姓,但那是父親的名字“沙吾提”,母親很少喊他的全名,多是輕柔的“沙迪克江”。
盡管沙迪克江·沙吾提知道母親根本不清楚他出門遇到了半截身子埋在雪坑里的吐爾迪·托合提在等他。
吐爾迪·托合提個頭不大,可兩條腿一天不跑可可托海兩個來回,天都黑不下來,用他父親發恨時的來說:他是野驢投胎的。其實,他連續兩天到額爾齊斯河上去試探,并準備了玉米棒子。他到打算完勝打冰飄之后,再到大木橋上看有沒有俄羅斯人或可可托海村子里的人上礦山,捎個信讓父親回來,家里已有三只羊被凍死,還有五六只已經凍斷了腿、趴著起不來了,急需宰殺。
但他聽到了母親的那聲長嚎,毅然決然地扔下游戲,扔下伙伴,扔下冰硬的額爾齊斯河,甚至扔下了來給他加油的阿依古麗·鐵木爾。
阿依古麗·鐵木爾一家與沙迪克江·沙吾提一家是世交,在祖父時,兩家人從布爾津出發,翻越阿爾泰山,來到額爾齊斯河上游,扎根可可托海,互依互助三代。她與她同年出生,他在春末,她在秋初。她典型的維吾爾族少女的形象,仿佛生下來就一頭長辮子,文靜中不失活潑。她母親生她那年落下了病,再沒有了生養,一家人視她為掌上明珠。她是個受慣的孩子,不弱不嬌,最出活的是她的雙眼,一看便知是個聰明靈透的坯子,還有右嘴角邊的上的一顆油水痣,天生福相。
“沙迪克江,你要把阿依古麗當自己的妹妹去保護!”父母經常這樣告誡沙迪克江·沙吾提。他倆在幼童時代,父母們經常開玩笑,等他們長大了,結個新親。
沙迪克江·沙吾提義無反顧地直奔鐵買克村。他腦海里永遠留下了母親這聲呼喚,是對父親的,也是對自己。他沒有與任何人說過,包括阿依古麗·鐵木爾。
其間,沙迪克江·沙吾提摔了兩跤,右膝隔著厚厚的羊皮褲還是擦破了雞蛋大的一塊皮,他絲毫沒有覺察,幾天后,血痂沾著褲了,撕得生痛,他才回想起他的奔跑。以及阿依古麗·鐵木爾追上了他一次后,又被他跑掉丟了下來。
作者簡介
阮德勝,男,安徽池州人,1971年出生,1991年入伍,2012年中校、副團職轉業,現任池州市文聯專職副主席、《大九華》主編。曾就讀于第二炮兵指揮學院新聞干部班、魯迅文學院第十四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修班、解放軍藝術學院軍事戲劇領域專業藝術碩士。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小說學會會員、安徽省作家協會第五屆理事;安徽省文學院第四屆簽約作家。
1987年開始創作,先后在《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解放軍報》《工人日報》《農民日報》《中國作家》《中國文藝家》《清明》《解放軍文藝》《安徽文學》《作品》《山花》《綠洲》《飛天》《神劍》《青年作家》等報刊發表作品千余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大富水》(上、下)《一二一》《父子連》《儺神》《東風擘》、長篇歷史小說《昭明太子》(合著)、中短篇小說集《靚嫂》、隨筆集《血的方向》《血的蒸氣》、散文詩集《紅太陽永不落》、文化讀本《文化池州》《貴池儺》、報章文學集《熱愛》、長篇非虛構《黨校日記》等22部。曾獲當代小說獎、全國梁斌小說獎、浩然文學獎、中國人口文化獎、全國林非散文獎、全軍戰士文藝獎、全軍軍事題材中短篇小說評獎短篇小說一等獎、金熊貓網絡文學獎長篇金獎、網絡文學金桅桿獎、鯤鵬文學獎、李清照文學獎、汨羅江文學獎“九章獎”、安徽省社會科學獎(文學類)、江南小說大獎、安徽省五個一工程獎等百余個不同規格的文學藝術獎項。短篇小說《光榮之家》和長篇小說《大富水》《儺神》《東風擘》分別入圍第四屆魯迅文學獎和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
因創作成績突出,在部隊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7次,事跡入選《火箭兵英模錄》。先后100多次被評為多類先進個人,其中有第二炮兵學習科學文化先進個人、江淮文化名家培育工程領軍人才、池州市第二屆拔尖人才、池州市首屆最美退役軍人。
轉自:池州市作家協會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