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2-21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編者按:為實施好"文學強基"行動,引領和動員“文學皖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文學的方式書寫新時代鄉村變遷,反映江淮大地上鄉村全面振興的生動實踐,為中國式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貢獻文學力量,省文聯、省作協主辦了“和美的魅力——鄉村全面振興中的安徽故事”系列采風創作活動,現陸續推送走進蕪湖灣沚區的采風作品,以饗讀者。
北陶村半日
張琳
長江之南的蕪湖灣沚,在冬季,卻沒有冬天的跡象。午后,清越的杵聲將我引到窗前。循聲遠望,一汪汪碧綠的水,映著瓦藍的天空,還有天空下綠樹環抱的村莊。白墻黛瓦印在水里,依然黑白分明,制造杵聲的紅衣村姑,是一抹最鮮亮的風景。
我眼前的枕水官巷村,是歷史文化名村,灣沚區最古老的村莊之一。官巷村臨水而筑,村落與湖塘之間,是一條花木簇擁的水泥村道。一座座農家小院的門依路而開,站在門前,隔著路面和花木,就可以看到廣袤的碧水。小院門旁,不時探出一樹樹金黃的橘子、黃中帶綠的柚子。院子干凈整潔,有花有草,不少還錯落有致擺放著盆景。鄉村生活的安逸,村民日常的審美趣味,被盆景中的一節節虬枝標注出來。
拐入一條巷子,向村莊深處走去。官巷村有十三官巷,我們走的這一條叫居仁巷,是其中保存最完整的巷道。石板街筆直向前,兩旁是同樣古樸的房舍,街不寬,房舍顯得高大。一條條與石板街平行的村街,與垂直的村街相交,勾連出村子的網格狀結構。村民坐在門前聊天,沐浴著冬日的溫暖陽光。“賣粑粑、發糕……”電喇叭的吆喝聲,牽出了一個騎單車的中年男人。我們忙圍上去,品嘗著灣沚傳統食品,嘴里是香甜軟糯的美味,眼中是古樸自然的村落,味覺與視覺,以甜蜜的方式,將古老與當下疊印在一起。
出官巷村,又來到小陶村。小陶村的文旅色彩更濃一些。村街蜿蜒,兩溜兒紅燈籠順街鋪展。街邊的墻壁上,民俗風的涂鴉令人倍感親切。民宿,飯店,書屋,咖啡店,扎染作坊……應有盡有。坐在咖啡店外的椅子上,眼前是丘陵起伏的田園風光。綠色的蔬菜一畦一畦,稻田里一行一行的稻茬兒,南方初冬的生機依然勃發。
這里有“小陶村市集”,交易農副土特產、當地傳統美食,還有動漫、扎染、編織、拼布等文創手工藝術品。遺憾的是,第四季“小陶村市集”剛落下帷幕,我們錯失了實地感受市集熱火朝天景象的機會。聽當地人說,短短兩天,市集40余個攤位的客流超過一萬人次,與半年前第一季的10余個攤位、2000多人次客流量相比,增速喜人。
官巷和小陶這兩個村落比鄰而居,同屬北陶行政村。在當地,歷來有“東官巷,西小陶”的說法,但兩座村落的親緣關系并不僅表現在地理層面。官巷和小陶村民中,陶姓占了很大比例,擁有共同的先人,那便是輔佐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的濟陰侯陶舍。當地的“官巷傳說”,已入選蕪湖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后人更用傳說中十三位官員的字號或封號來命名官巷名稱,豐厚了這里的人文底蘊。
回到民宿,窗外又傳來清越的杵聲。佇立窗前,向杵聲的方向望去。天已黃昏,岸邊燈光在水里蕩漾成紅紅火火的光影,我辨不出揮杵村姑的衣服顏色,但能清晰地看見她矯健利落的身影。不知村中哪家的菜味兒逸出廚房,凌波而來,絲絲縷縷的香味兒,撩撥著我的味蕾……
張琳,安徽碭山人,小說家,文學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安徽文學院第五屆簽約作家。有小說、散文等發表在《中國作家》《清明》《飛天》《朔方》《廣西文學》《廣州文藝》等文學期刊,部分作品被《小說選刊》《作家文摘》《新世紀文學選刊》等刊(報)轉載。曾獲若干文學賽事獎勵。現居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