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3-24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編者按:近年來,安徽作家自覺擔負新征程新的文化使命,以豐富多彩的筆墨抒寫新時代江淮大地上發展的萬千氣象,很多作品刊發在《人民日報》“大地”副刊上,本公眾號開辟“‘大地’上的安徽”專欄,專門選載“大地”副刊上刊發的安徽作家作品。今日推出我省作家米可《我是警察小哥》,敬請關注,也歡迎在“大地”副刊發表作品的安徽作家及時與我們聯系,以便轉發。
我是警察小哥
米 可
大學畢業那會兒,帶著將家鄉變成故鄉的憧憬,我投了許多簡歷,參加了很多筆試面試,希望到大城市闖一闖,卻在無數次碰壁后,最終通過招警考試,回到老家安徽淮南的懷抱,成了市里八公山區的一名社區民警,巧的是,管的還是從小長大的片區。
和市里多數社區相似,片區里的住戶以廠礦職工及家屬為主。新中國成立以后,他們的父輩搭乘火車,與各種工業設備一道來到淮河南岸,挖礦井,建電廠,平地起了這座因煤而建,又因煤而興的能源城市。為了遙寄對于故土的思念,這些移居到此的人們將挖的魚塘稱作“小西湖”,將不到百米的小土丘喚作“小黃山”,甚至將自家開的小飯館取名為“岳陽樓上”,好似這里是一個微縮版的故鄉。
只是,當我接手社區時,第一代建設者大多退休,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陸續關停,煤礦電廠在節能增效的改造提升中,減少了招工,連帶著“岳陽樓上”也門庭冷落。在此背景下,不少年輕人像父輩當年那樣重整行囊,紛紛去往遠方謀發展。如我這般留在故鄉的不算多數。
剛上班那會兒,父親堅持讓我上班下班都穿著藏青藍色的警服。我還不大情愿,也不大習慣這個新的身份。有的老爺爺會指著我感慨道:“你看老米家那小子,原來還穿開襠褲呢,眨眼都成大小伙了。”有的婆婆拉住我的胳膊:“小米,走,到我家吃飯去,我燒了你愛吃的拔絲香蕉。”還有娃娃見了我就跑,攔住一問,才知道他們的媽媽嚇唬說,不聽話就讓鄰家的警察小哥抓去派出所。
沒錯,別看我從警時間不長,見的人,經的事,可一點也不少。我曾在午夜時分,鉆進轄區最偏的旮旯,只為幫助刑警搜尋有助破案的蛛絲馬跡。我也在萬家燈火時,敲開看似和睦人家的房門,去調解那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家庭矛盾。我還在黎明到來前,陪著失憶老人進出一個又一個小區,只為找到他們的家。
這些見的人、經的事,讓我對這座出生長大的城市,有了種“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陌生與困惑。我不理解為什么有人會醉酒大哭卻不愿回家,更不明白為什么矛盾糾紛雙方非要將顯而易見的歪理翻來覆去說成他們口中的“道理”。
在各種剪不斷理還亂中,我有些煩。都說有困難找警察,可警察有了難題,又該找誰呢?我先是將這些不理解、不明白記錄在出警的日志上,后來又像《六姊妹》作者伊北那樣,將家鄉的人與事,更名改姓寫進了小說,讓他們像何家姊妹一樣,在文字與書頁中經歷坎坷,經受考驗,最終迎來合家歡的結局。
神奇的是,當我敲下象征圓滿的小說句點時,轄區那些看似解不開的矛盾、無力幫扶的困苦,甚至縈繞在精神病患者耳邊的幻聽,竟也隨著時間推移煙消云散。對了,還有一度頻發、威脅群眾財產安全的電信詐騙警情也在大幅下降。
不只我負責的社區風景獨好,整座城市也愈發安定,愈發繁榮。我認為時間并非解藥,而是看問題的視角。正如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六姊妹》中反復出現的那碗淮南牛肉湯一樣。咱們淮南人既有牛骨的強硬,也有牛筋的堅韌,更有紅湯兼具的熱情與包容。即便處于低谷,仍不分晝夜地在百米深的礦井下挖掘前進,也在百米高的特高壓輸電線上拓展聯通,從而讓城市一厘厘煥新,一寸寸拔高,也一點點重聚了煙火氣。
互為映照的,是經濟社會跨越發展,讓轄區群眾愈發安居樂業;而生活環境的持續改善,也讓大家愈發知禮節、共榮辱;更別說作為“202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之一的武王墩一號墓,再次激發了父老鄉親心底那份楚風漢韻的自信。說白了,發展才是硬道理!大家都忙著過好日子呢,哪有工夫找警察瞎吵吵、扯閑篇呢。
可我還要陪在轄區群眾的身邊,而且是更高質量的陪伴。如今,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的賦能下,在新警務模式變革的推動下,我不用到派出所點卯,也省去了報表材料等繁文縟節,每天就在社區,在群眾的身邊。不管我穿不穿警服,群眾都把我當成他們的鄰家警察小哥,當成自己的家里人。
——本文原載于《人民日報》(2025年03月19日第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