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組詩)/ 高 峰
瀏覽量:1825 | 上架時間:2022-11-16
信仰的力量(組詩)
高 峰
安徽第一面黨旗紀念園
1923年冬,暗夜里的光是一點燈火
早起的人們迎來清晨的太陽
閃爍著,被鐮刀斧頭塑形,被舉起的拳頭
攥成一顆跳動的心臟,年輕而強勁
小甸集,注定是一張溫床
“二三同志的組織”是初孕
是秋天在土地里播下的種子
“社會主義青年團支部”是胎動
是寒風吹動冬小麥濡染的綠波
“中共小甸集特支”是呱呱墜地的嬰兒
是瓦埠湖岸邊嘹亮的歌唱
第一粒火種,引爆江淮大地的風雷
第一顆星辰,照亮八皖如同白晝
斧頭砸碎桎梏,鐮刀割斷枷鎖
一個封建王朝被徹底推翻,一個新時代的嬗變
為安徽第一面黨旗規劃一片園地
需要把十四萬零一平方公里的國土
濃縮成一面黨旗的面積
需要在江淮大地的二十四個節氣中
轉換到萬物生長,陽光熾熱的七月
只有耀眼的晴空和莊嚴的白云
才配得上廣場上的醒目題字
只有嘹亮的鴿哨和自由的飛翔
才能描摹壁畫上龍騰的身軀和堅定的目光
只有收獲的富庶和幸福的笑臉
才能撫慰先烈忠貞的靈魂
“安徽第一面黨旗紀念園”
堅固的紅色座基一直深植老區的厚土
高聳的紀念碑,樹立起信仰的力量
陽光絢燦奪目,松柏挺拔蒼青
當我們回首,百年的風雨、坎坷
筑夢路上,領航的人沖鋒在前
風中獵獵,腳步從沒有停息
在紅旗的引領下,中華民族的復興之夢正在實現
中共小甸集特支遺址
稻花香里說豐年
也說光榮的革命傳統
老街的宗祠早已改成小學校
朗朗書聲覆蓋了曾經的禱告
祖先們的牌位讓位于寫滿真理的黑板
黑夜中一扇微弱的窗燈
飛濺成鍛打鐮刀斧頭的星火
光芒投射成帽檐和領口縫制的紅星
煤油燈下黨旗面前舉起的拳頭
伴著黎明前低沉而鏗鏘的宣誓和瓦埠湖澎湃的濤聲
江淮大地上展開最早的一面黨旗
昔日古驛道上的偏僻的小甸集
一躍成為安徽早期革命的活動中心。
紀念園里,一群和平鴿在空中鳴叫、盤旋
飛過藍天下高聳的紀念碑
春天有葳蕤的青麥和金黃的油菜花
松柏擁戴陵園,鮮花懷抱英靈
黑色大理石墓碑俯身于地卻高過云天
北斗七星簇擁著綻放的初心,蓄滿永鑄的力量
曹淵故居
春天的曹家崗生機無限
溪澗潺潺,田疇花香撲鼻
我沿著平坦順暢的村村通水泥路
去那幾間土坯草房朝圣
桑樹梓樹,草木吟唱
燈籠下的門楣低于鳥鳴和附近的湖水
小甸集、瓦埠街、上奠寺……
秘密的特別黨支部和淮上中學補習社
傳播了革命的真理又醞釀著武裝暴動
這座農家小院誕生的一個咫尺嬰兒
成長為北伐戰爭攻打武昌城硝煙中偉岸身軀
那個包裏嬰兒的土布印花襁褓
飄揚為一面信仰的鮮艷紅旗
“吾弟淵為革命而死,
吾侄云露亦為革命而死
今吾亦死,一門三烈士,足以光榮吾門庭”
田野綻放春天的莊稼花
我握緊一雙雙中共早期黨員的手、搓泥的手
扣動板機的手、攥緊拳頭的手
我跟隨他們在共和國的風中
與鮮血換來的江山一起歡欣起舞
瓦埠暴動
發源江淮分水嶺的東淝河
流入壽縣,蝶變為波濤洶涌的瓦埠湖
古鎮環水,風物醇厚、古樸
二千多年前宓子賤遺下“君子之風”
星辰在空中迸謝,野花在湖邊綻放
在革命浪潮的挾裹下
從“君子動口不動手”的彬彬之禮
到憤然向著反動勢力舉起了鐮刀、斧頭……
當年求神拜佛的泰山廟
瞬間集結的暴動隊員
沿著閃電指引的方向喋血前進
1931年3月,大雨滂沱中的老街
爆發了震驚江淮的“瓦埠暴動”
鮮血浸染在這片多災多難的土地
一座豐碑在我們的心中聳立
石板路上盡頭的拐角樓那邊
老街上所有民居都是烈士的故居
時光在歷史幽深中探出一具具高貴的頭顱
儲藏憤怒的槍彈的胸膛突起風暴
大地震顫,一道道閃電正劃過老街的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