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3-05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近日,我省作家季宇創作的非虛構長篇《王朝的余暉:淮軍1862—1900》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本書從1860年前后晚清政壇動蕩寫起,到1900年庚子國變后結束,書寫了清末重臣李鴻章創建、發展淮軍的始末以及淮系集團不斷演變、壯大直到最終覆滅的歷程。撥開塵霧,重新觀察這支縱橫四十年、曾作為清王朝最后軍事支柱的淮軍,本書所寫的不僅是中國第一支近代化軍隊雛形的興衰過往,更是近代中國艱難探索、劇烈轉型中的一段不容忽視的大歷史。
一、全景式敘述,重現李鴻章與淮軍的四十年興衰過往
《王朝的余暉》以李鴻章創建、發展淮軍為主線,以全景式敘述的筆法,全面再現了十九世紀下半葉清王朝在內外交困的背景下迅速衰朽以及各社會階層奮力掙扎、博弈的歷史。
梁啟超在1901年寫道,四十年來,中國大事,幾無一不與李鴻章有關系。十九世紀下半葉,在清王朝風雨飄搖之際,李鴻章與他創建的淮軍內剿外征,幾次挽狂瀾于既倒,一步步走到歷史舞臺的中央。
淮軍是中國近代史上繼湘軍之后又一支著名的地方武裝,最初是由李鴻章集結安徽地區的團練武裝組建而成,隨后在多場對內、對外戰爭中迅速崛起。《王朝的余暉》還原了清末淮軍所參與的多場戰爭的面目。從1862年正式創立,到1900年庚子國變,淮軍經歷了由鎮壓太平天國到清剿捻軍、從洋務運動到中法戰爭、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庚子國變等重大事件,在“千年未有之變局”的社會大動蕩中浮沉跌宕,留下了深深的軌跡。
淮軍站在歷史風口浪尖的這四十年,正值近代中國內憂外患頻發的苦難歲月。從李鴻章到各級文官武將,整個淮系集團極大地影響了晚清的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從某種意義上說,淮軍史就是一部晚清史,也是晚清軍事史。
二、史料詳實、多重視角,還原復雜歷史的本來樣貌
內剿外征、毀譽參半的淮軍,究竟是清王朝的挽救者,還是時代巨輪的絆腳石?這是歷史留給后世的多重復雜面貌。淮軍因清廷圍剿太平天國、捻軍起義而興,又因引進、裝備西式武器而成為中國軍事近代化的開拓者。
在《王朝的余暉》中,作者季宇援引多重史料仔細考證,對淮軍的歷史加以詳述,對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從多角度加以分析,力求客觀還原歷史本來樣貌。
在晚清洋務運動中,淮系集團先聲奪人,獨領風騷,創建了一大批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如江南制造總局、金陵機器局、開平礦務局、唐胥鐵路、輪船招商局等,興辦了一系列的新式學堂,其麾下的北洋水師更是引人注目,一度成為清朝海上防衛的中堅力量。
在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和抗擊八國聯軍的戰爭中,淮系集團作為國家軍隊的一分子投入抵御外侮的戰爭中,涌現出了像劉銘傳、鄧世昌、聶士成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將領。而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成了當時與日本侵略者搏殺的主要軍事力量,但積重難返,最終慘敗,從此再難挽回清王朝覆滅的命運。
從《王朝的余暉》中可以看到的,不僅是一支軍隊的興衰浮沉,更是整個國家曾經經歷過的苦難與抗爭。回顧這段艱辛歲月,也可以史為鑒,給當下和未來提供一些借鑒與啟示。
三、見微知著、氣象恢弘,季宇近代史題材系列的誠意與突破之作
季宇是一位擅長寫近現代歷史題材的作家。在《王朝的余暉》之前,他曾創作《群山呼嘯》《燃燒的鐵血旗》《淮軍四十年》《共和,1911》《段祺瑞傳》等一系列近代史、革命史題材的作品,涵蓋歷史、紀實、小說等多種體裁,描繪巨變中的中國,對近現代重要的歷史事件加以獨到的把握和思索。季宇近代史系列作品以其優異的品質和鮮明的創作特色,受到眾多讀者的喜愛,也多次獲得國家級圖書大獎。
在《王朝的余暉》中,季宇一以貫之地對歷史的復雜性進行探密,對李鴻章、曾國藩、慈禧太后等歷史人物的言行、選擇加以剖析,還依據史料推導還原了一些重要的場景,見微知著,氣象恢弘,令人不忍釋卷。在客觀還原史實真相的同時,也為反思、叩問歷史與人物的復雜性留出了足夠的闡釋和思索空間。
這部作品延續了季宇一貫簡明、流暢的語言風格,在敘述歷史史實的基礎上加入個人的思索,寫出了埋藏于歷史之中的痛點和啟示。作品以宏大的敘事架構、嚴謹的史料研究,將晚清時期圍繞淮軍興衰一系列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幕前幕后等細節清晰地展現出來,兼具藝術水準和學術價值。
不論在思想還是藝術層面,《王朝的余暉》都堪稱季宇近代史題材系列作品的誠意之作、突破之作。
季宇,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安徽省文聯主席、省作協主席,省政府參事,一級作家。著有《新安家族》《淮軍四十年》《段祺瑞傳》《共和,1911》《獵頭》等。作品曾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星光獎、飛天獎、金鷹獎、人民文學獎、中篇小說選刊獎和安徽社科文藝獎等。長篇小說《新安家族》被譯介為德文出版。根據《當鋪》改編的電影《家丑》獲北京第二屆大學生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